![]() 桥梁植筋施工工艺 植筋主要的施工工序:植筋孔定位 →钻孔 → 清孔 → 钢材除锈 → 锚固胶配制 → 植筋 → 固化、养生 → 强度检验 1.植筋孔定位 检查植筋混凝土面是否完好,并用钢筋探测仪测出所植筋处的钢筋位置,核对标记植筋部位。若基材上存在受力钢筋,则可对钻孔位置做出适当调整,但均宜调整在箍筋或分布筋的内侧。 2.钻孔 2.1.所用主要器具:电锤或风镐、水钻。 2.2.选择钻孔直径应在植筋半径d+4~10mm(小直径钢筋取低值,大直径钢筋取高值)范围内。 2.3.在钻孔过程中,如遇到混凝土结构物内部钢筋过密无法钻到设计深度时,则应在设计孔位附近再从新选择孔位钻到设计深度,并且原设计孔位正常植筋。 3.清孔 3.1.所用主要器具:空压机、毛刷。 3.2.钻孔完毕,孔深、孔径合格后将孔内粉尘用压缩空气吹出,然后用毛刷、棉布将孔壁刷净,再次压缩空气吹孔,应反复进行3-5次,直至孔内无灰尘碎屑,用丝棉将孔口临时封闭,避免水流入孔内或其它杂物落入其中,保持孔洞干燥。若出现废孔,待清净后用植筋胶填实。 4.钢筋下料、除锈 4.1. 所用主要器具:角磨机、钢丝轮片。 4.2.植筋锚固长度应满足设计要求及规范的规定,预留长度应能满足设计要求的搭接长度,同时检查钢筋是否顺直,待钢筋加工完毕后,应进行除锈处理(可用钢丝刷除锈,并用乙醇或丙酮清洗干净)。钢材锚固长度范围的铁锈、油污应清除干净,并打磨出金属光泽。 5.配制结构胶、注胶 5.1 所用主要器具:搅拌器、衡器、腻刀、手套。 5.2. 根据厂家的植筋胶使用说明、种类要求配置,注胶要保证一次完成。 5.3. 将制配好的胶直接放入胶枪中,扣动胶枪直到有均匀灰色的胶流出时方可使用。注胶时,将搅拌头插入孔的底部开始注胶,注入孔内至2/3即可。 6.钢筋埋植 6.1所用主要器具:手套、细钢筋、托胶板、手锤。 6.2将经过除锈处理的钢筋插入灌有植筋胶的孔内,并向同一方向旋转钢筋,将孔壁残存的灰尘搅入结构胶内,直至附在钢筋上的结构胶表面不带有灰尘。将钢筋扶正固定,在胶固化前不能扰动钢筋,同时待养生期结束后再进行钢筋焊接绑扎等其它各项工作,以免影响锚固效果。 6.3植筋的时间要求 结构胶初凝时间很快,从拌胶到植筋完毕整个工序应在30分钟内完成,植筋完成24小时后即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结构胶初凝结硬后,不可再用于植筋。 7.固化、养生 7.1.植筋胶有一个固化过程,植筋后夏季12小时内(冬季24小时内)不得扰动钢筋,若有较大扰动宜重新植。 7.2.植筋胶在常温、低温下均可良好固化,若固化温度25℃左右,2天即可承受设计荷载;若固化温度低于5℃时,应改用耐低温改性结构胶,养生时间一般在24小时以上。 8.检验 植筋后3-4天可随机抽检,检验可用千斤顶、锚具、反力架组成的系统作拉拔试验。一般加载至钢材的设计抗拉应力值,检测结果直观、可靠。 四、植筋施工质量控制 1.植筋锚固的关键是清孔。孔内清理不干净或孔内潮湿均会对胶与混凝土的粘结产生不良影响,使其无法达到设计的粘结强度,影响锚固质量。 2.确定合理的锚固参数,例如钻孔直径、钻孔深度等。 3.胶体配制时计量必须准确,否则胶体凝结的时间不好控制,甚至会造成胶体凝结固化收缩,粘结强度降低;胶体配制好后应立即放入孔内。 4.注胶量要掌握准确,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过多,插入钢筋时会有胶体漏出,造成浪费或污染;少则胶体不够满,造成粘结强度不够。 5.插入钢筋时要注意向一个方向旋转,且要边旋转边插入,以使胶体与钢筋充分粘结。 6.在施工前应对胶体的粘结强度以及胶与钢和胶与混凝土的粘结强度进行试验,满足设及规范要求后方可施工。 8.钻孔前,应采用钢筋检测仪先对原结构中钢筋位置进行测定,以免钻孔时对原结构钢筋造成损伤。 9. Ⅰ、Ⅱ级钢筋搭接采用单面焊,为保证植筋的锚固质量,施焊应在植完筋后24小时以后进行。 |